王明蘅老師 精彩編譯 open Building 理論大師 哈•布瑞肯 新書,出版了!
■《葉與花/哈布瑞肯教授文選》
■作者:哈布瑞肯教授(1928 - 2023)是位傑出「建築家」。他曾創立荷蘭的恩多芬科技大學建築系,並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與教授。在環境形式結構及設計理論與方法領域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著述涵蓋廣泛,從專業態度,環境構成,設計方法,操作工具,到營建產業,但中心思想始終是一致的。
■主編王明蘅,為麻省理工學院碩士與博士,與哈布瑞肯有進半個世紀的師友之交,現為成功大學退休教授。譯者陳耀如、黃衍明與葉世宗,皆於環境形式及設計有豐富的研究與經驗,亦曾受業於王教授。
□內容簡介
這本文選是介紹哈布瑞肯教授的思想給建築及都市設計界,以及一般的讀者。他的思想聚焦於一個問題:建築所為何事?這是個價值觀的提問。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人為的環境應該呈現環境使用人的主體性,以及在地文化的主體性。
全書編輯了十篇文章: 〈平常,是不能設計的〉〈 帕拉底奧的子嗣〉〈 普遍的,來自在地〉〈 耕耘埸域〉〈 類型,是種社會默契〉〈變易與設計調配〉〈駕馭複雜〉〈 葉與花〉〈 形式書寫〉〈 開放建築為營建產業化的前提〉。以及短篇精要:〈建築之道:走入場域〉。
哈·布瑞肯 (N. John Habraken) 是開放性建築 (Open Building) 理論的奠基人,被公認為該領域的先驅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支持-填充 (Support-Infill)」 模型。
「支持-填充」模型
支持 (Support):指建築物的基礎設施和結構,例如地基、承重牆、樓板、公共管道等。這些是相對固定、難以變動的部分,由專業人士或開發商建造。
填充 (Infill):指建築物內部的非承重部分,例如隔間牆、門窗、管線、廚房、衛浴設備等。這些部分是相對靈活、可變動的,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進行設計、建造和改造。
布瑞肯認為,傳統的建築設計往往將這兩部分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導致使用者在入住後難以根據生活變化進行調整。他的「支持-填充」模型旨在將建築物的**「共同部分」與「個人部分」**分開,賦予使用者更大的自主權。
主要貢獻與影響
《使用者與建築師之結構 (The Structure of the User and the Architect)》:這本於 1961 年出版的著作,是開放性建築理論的奠基之作。布瑞肯在書中首次提出「支持-填充」的概念,並挑戰了傳統由建築師全權控制設計的模式。
使用者參與式設計:他的理論強調建築物的使用者應當是建築設計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收者。
彈性與適應性:開放性建築的核心價值在於提供一個能夠隨著時間、使用者需求、家庭結構和技術進步而靈活變化的空間。這與現代社會對可持續、長壽命建築的需求不謀而合。
國際影響:布瑞肯曾長期在麻省理工學院 (MIT) 擔任教職,他的思想對全球建築界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在荷蘭、日本、美國等地,許多建築師和學者都受到其理論的啟發。
簡而言之,哈·布瑞肯的開放性建築理論改變了我們對「建築物」的看法,將其從一個固定的產品轉變為一個能夠容納使用者不斷變化的生活、充滿彈性的「平台」。他的思想至今仍是建築設計、都市規劃和住宅開發領域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