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產業自動化十年計畫」中,營建自動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推動領域。這項計畫的目標是透過引入自動化技術,解決營建業長期面臨的問題,例如:
勞動力短缺: 營建業長期存在勞工不足的問題,自動化能有效彌補人力缺口。
提升生產力與效率: 自動化可以縮短工期、提高施工精準度,進而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改善工作環境與安全: 許多危險或重複性的工作可以由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取代,減少人員暴露在風險中的機會,並改善整體工作環境。
提升工程品質: 自動化能確保施工的一致性與精準度,有助於提升工程品質並降低人為錯誤。
促進產業升級: 透過導入新技術,促使營建產業朝向高值化、智慧化發展。
台灣營建自動化的發展與應用
台灣在營建自動化方面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面向:
政策推動: 行政院早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便核定「中華民國產業自動化計畫」,將營建業納入自動化推動體系,並指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負責研擬「營建自動化中程發展計畫」。這些政策旨在透過政府引導,促進營建業自動化轉型。
技術引入與研發: 台灣營建業積極引入國外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機具,並同時鼓勵國內相關產業強化研發能力。雖然大型營建廠商過去在機具使用率上可能偏低,但隨著自動化趨勢,相關規劃與引進將更加受到重視。
電子化與資訊流: 營建自動化也包含廣泛的電子化應用,例如:
建立上、中、下游供應鏈電子化作業: 透過電子化平台,整合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及營建管理,帶動中小企業導入電子化作業能力。
資訊交換標準化: 整合業主、工程顧問公司、大型營建廠商,訂定相關資訊交換標準及規範,以增強產業核心技術的累積與分享。
企業內部電子化: 建立線上採購、發包、詢價及工務管理等系統,提升企業內部營運效率。
智慧工地應用: 近年來,台灣也積極推動智慧工地概念,運用先進科技和數位工具提升工地安全性和管理效率,例如:
物聯網(IoT)感測器: 實時監測工地環境、工人健康狀況。
監視錄影機與AI技術: 自動辨識工地墜落潛在區域、監控個人防護具穿戴情況、偵測工作者進入管制區等,以提升工安事故預防效率。
BIM(建築資訊模型)與現場元件連結: 將工程現場的現實元件與BIM模型連結,實現更精準的管理與監控。
具體應用案例: 在特定領域,例如下水道推進工程,也已研發出最佳化維修模式分析與自動化管線缺失診斷系統,提升管線檢視的自動化與效率。
面臨的挑戰
儘管台灣在營建自動化上有所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
勞工短缺與外籍移工政策: 雖然自動化有助於解決缺工問題,但營造業對外籍移工的需求仍存在,且相關政策仍需綜合考量。
材料成本上升: 營建材料成本的波動,也對產業造成一定壓力。
業者導入意願與認知: 部分業者對於自動化技術的認知與導入意願仍有待提升。
資訊整合與標準化: 雖然有推動相關標準,但營建業的資訊整合仍是一個持續的課題。
總體而言,台灣的營建自動化是國家產業升級的重要環節,透過政府的政策引導、技術研發與導入,以及智慧化應用的推廣,持續朝向更智慧、高效、安全的營建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