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

 

竹產業發展新契機 邁向淨零永續 擴大生質能、ESG及竹構應用 串聯竹材產業鏈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104 11:50:01) 113年新興竹產業焦點論壇今(4)日於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論壇由農業部指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主辦,吸引近150位竹產業界產官學民代表參與;論壇主題呼應淨零排碳及循環再利用政策,並以「竹資源淨零解方」與「竹產業永續發展」兩大主軸,進行跨領域交流與分享。

  本次論壇邀請多位國內竹產業領域的倡議者,涵蓋生質能推動、技術加工、竹構建設及地區竹產業等,分享竹產業在淨零永續發展上的實踐成果與未來展望,展現竹產業未來的無限可能。場外展示區呈現多項現行臺灣竹材多元運用實績,並展示「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跨部會合作成果。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竹子因具備生長快速、繁殖力強、用途廣泛的特性,四年即可成材,其固碳能力更高於一般木材,已被國際視為永續發展的戰略性自然資源。農業部配合國際淨零碳排趨勢,鼓勵業者善用臺灣竹材資源,發展全竹產業鏈,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以具體行動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踐行新時代淨零解方。

  臺灣現有竹林面積達18.3萬公頃,但由於竹材使用習慣及產業型態改變,過去竹林長期未予經營,導致竹材生產鏈斷裂。行政院前於111年核定「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為期十年,由農業部統籌,並結合多部會通力合作,致力於重建從生產、加工、研發應用至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林業保育署表示,論壇邀請產官學民多方講者,分享各界經驗。學界包括臺灣生質能技術發展協會的張家驥資深研究員,以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龍暐副教授,分別探討竹材在高質化淨零碳排能源上的應用。政府機關則由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陳俊融組長,介紹「生物質資源循環資訊平臺」,盤點農業、工業與民生的循環流向與法令規範,促進永續利用及實現淨零排放目標。

  產業界代表包括鐿昇機械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正雄,分享如何透過植物纖維重整,實現「以竹代塑」,展現竹材作為環保材質的潛力。另有財團法人雲林縣利仁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李綠枝,分享如何透過竹構學苑價值共創,培養竹文化傳承的新世代人才。臺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則從國際合作的視角,探討「次世代竹」如何推動綠色產業及永續生活。最後,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介紹政府與企業合作的ESG專案,展望竹產業邁向淨零與永續發展未來。

  林業保育署補充,臺灣擁有優質竹材資源,面對使用需求減少與人才斷層等挑戰,林業保育署積極推動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從竹材的原料生產到行銷,全面活化產業鏈,進一步推動竹林永續經營與資源循環利用。未來將透過高科技技術發展各式竹產品,提升臺灣竹產業產值與競爭力,打造臺灣在國際竹材運用關鍵角色,為全球淨零排碳貢獻力量。

2024竹產業焦點論壇-林業保育署代表、貴賓及演講者合影

2024竹產業焦點論壇-產業研發成果展示櫥窗

2024竹產業焦點論壇-桂竹風鈴裝置藝術



2024竹產業焦點論壇-竹雨傘


2022-11-08減碳當道 竹產業逆勢翻身 跨部會聯手共譜發展新願景

在國際減碳趨勢下,竹子已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資材。臺灣地理、氣候條件適合竹子生長,過去也固有產業基礎,為新時代的竹產業發展提供最佳條件。農委會林務局為促進產業鏈活化與竹林永續經營,進而發揮可觀的碳匯效益,今(8)日上午舉行「新興竹產業發展願景論壇」,由農委會黃金城副主任委員揭開序幕,邀集原民會、交通部、經濟部、內政部、文化部等執行「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相關部會,分享在對於竹產業發展的規劃方向、政策資源或近期成果。

        林務局統籌「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並已在去年底由行政院核定,「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111-114年)」草案亦送行政院審查中,未來將透過跨部會通力合作,重新串聯竹材從生產、加工、研發應用到銷售的整體產業鏈。

        本日論壇中,行政院張景森政委致詞表示,自109年起,行政院期望以竹材切入建築材料與生質燃料等面向振興我國竹產業發展,重新串聯從生產、加工、研發、應用到銷售之整體產業鏈,因此在農委會林務局統籌相關部會的努力下,110年始形成具國際潮流、環保永續之前瞻性全竹產業計畫──「新興竹產業發展綱要計畫」。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在111至114年的「新興竹產業發展計畫」中,林務局主要著力的重點在於生產端的原料供應以及竹林更新,以健全發展基礎。目前除了積極投入高效率竹材生產機具的引入外,亦已重新啟動國有林竹林經營,並規劃推動公、私有林竹林經營輔導措施,例如擬定「原住民保留地竹林更新獎勵作業規範」,藉以增加原民保留地禁伐區域之竹林經營誘因。此外,更宣布臺灣已爭取到2024年舉辦世界竹會論壇,與各國竹產業相關人士深度交流,並將配合規劃結合臺灣首屆竹博覽會,竹領域經典案例與盛事將精采可期,屆時歡迎國內外民眾共襄盛舉。

         本次論壇由除了邀請相關部會分享輔導措施與政策利多。另外亦邀請學研專家分享近期在各領域輔導經驗與研究成果,如:莿竹省工採收機械實作(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羅凱安副教授),再到解決竹產業者技術缺口的微型產業輔導(工業技術研究院黃盈賓經理),以及大學師生團隊如何使在地竹產業更精緻並走向國際,透過論壇交流竹產學研各界經驗與意見(中正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辦公室黃士銘教授),以及分享竹國際趨勢以及將在台灣舉辦的2024世界竹會論壇相關說明(陽明交通大學許倍銜副教授),期望可以藉以交流竹產學研各界經驗與意見,並讓民眾對政府投入我國竹產業發展更增信心。

        林務局表示,期盼透過這次論壇活動,讓關心國產竹材產業以及竹林環境的政府部門、產業夥伴、民間團體以及消費者,了解竹產業在跨部會政策支持、學研輔導帶動之下,未來可能的發展願景。本次論壇活動亦透過林務局臉書專頁「林務局─森活情報站」全程直播,來不及報名或無法親身前來的民眾亦可線上參與。





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建築工程數位轉型



113-09-13。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 建築工程數位轉型

主要導入資訊創新技術,改變現有的建築設計、建造和使用方式,以實現建築數位化、自動化轉型目標。同時促使建築全生命週期內之各階段的相關產業,以及相關建材設備供應鏈,能夠同時全面進化智慧淨零升級。未來將從5大面向著手:

(1)數位淨零設計:結合BIM、AI等技術輔助淨零低碳建築設計。

(2)數位低碳營造:導入DfMA、智慧施工機器,以達成減廢、省工,與降低蘊含碳排。

(3)智慧建材設備:使用具感知、辨識、致動之建材。

(4)智慧能源管理:發展建築節能/創能/儲能/控能系統之整合應用。

(5)建築循環經濟:延長建材、建物壽命,循環再利用。










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建築系統相關用語

 

建築系統  Building systems


營建概論      董皇志

各種構造系統

房屋構造之部位



摘要

「系統整合」是從個體存在的屬性去發掘整體內在的結構,經過連串的調整與汰選過程,創造具有適應能力的新事物;它是開放端點尋求可然的過程,而非「系統分析」追求確然的答案。本論文是有關如何在建築計劃階段針對建築實體操作系統整合的論述。從整體的觀點探討建築計劃研究領域之擴展與作業內容之充實,並針對建築構法探討系統的構成理論與整合手法,以建立一套構法整合之操作模型為目標。

「建築構法系統整合」是一個處理建築構體組成的普遍性原則。它讓設計者處理類似事物時能有大致的程序與重點的提示,不致茫無所措或誤入歧途。它是預埋變化的操作模型,在設定的範圍內開發通用但具組合變化能力的構件,而非單一物件的建築構體。

本論文以兩個不同的住宅案例,模擬實驗其操作程序並檢討其成效。實驗一試圖在現行住宅環境及生產條件中,加入一項新的構造內容:可變動的內牆,藉以檢驗系統整合操作程序在局部範圍的實用性。實驗二是在整體建築計劃已經合理化處理的實際案例中,加入新構造內容:可變動的外牆,藉以檢驗對住戶室內外空間調整提供彈性的可能性。經由其在集合住宅應用之模擬實驗,也試探本地住宅發展彈性、組合、及部品化的構法所面對的問題,從而導引未來的實務研發。

壹、 序論

一、 住宅構法現況

安定的住居是能在變動的環境中不斷的維持居住的舒適性與房屋的永續性。現況95%以上建造於1945光復之後的台灣住宅,以加強磚造和RC造為主,大部分為透天連棟、分層公寓、和高樓大廈的形式。事實是一體成形的集合住宅,卻有一個脫離事實的住宅想像:自由組合的獨立家屋。

台灣住宅計劃的課題日趨外部化的偏於外圍社經條件規劃,忽略建築本體構成與開發,與建築核心的「物之構成」愈形疏遠。面對「實物」部份的內容亟須加強,有待重建以建築為主體的研究方向。

二、 建築計劃與構法計劃

建築計劃是一個建築整體關係的計劃。研究對象是活動、空間、物體三者間之互動關係。活動計劃、空間計劃、與構法計劃只是由不同視點對整體關係所作的安排,所論述的仍是那個整體。

建築計劃的內容即理論化的「設計知識」,包括設計原則、設計程序兩部份。建築計劃的功能應不只是從設計資料的整理抽取出有用的「設計原則」,還要產出可供設計者操作的「原則間的互動規範」。

構法計劃是一個「能統合設計、施工及性能開發的創造性體系,並視之為計劃領域加以探討」的建築活動。內容包括:有些甚麼物件?這些物件與活動、空間、生產的關係,亦即功能是甚麼?這些關係間形成甚麼課題?如何回應這些課題?如何評估其成效?因而構法計劃是要規劃建築以何種方式生產,而不只是要生產何種建築。

「計劃是方向性的,設計是目標性的」。構法設計不只是「構築」的課題,還有「表現」的課題。建築構成術的具體呈現,通常有「材料─位置─接頭」的三個層次。經過設計者的專業安排,建築的意涵不再只有「是甚麼建築」,而可進一步探索「建築在哪裡」。

三、 研究課題與方法

面對變動的社會環境、居住內容、生產技術,今天的住宅除了外部的資源分配與區位問題外,建築本體的品質問題應相對的在精緻、經濟、耐用、彈性等內容上有更多的討論空間。如何在現實的環境條件下提升集合住宅的建築品質,實為值得慎思的課題。

近代興起的現代系統理論讓我們可以重新檢視由局部而全體的組合思路,經由次系統的界定,部品化的建築生產方式提供由下而上(或由局部而整體)的彈性組合。此種觀念迄今仍在開展中,在實用化與普及化的推動上仍有許多困難待處理。在建築知識中如何豐富此部分,讓居於計劃核心的整合作業,能以開創性的觀點發展出新的操作手法,並能有效的控制建築整體效益,將是必須加強的課題。

面對住宅品質、系統整合兩項課題,本研究試著將焦點集中在建築構法,從建築系統構成、系統整合的理論與操作實例進行探討,提出可在建築計畫階段實施的構法整合操作模型。運作對象暫以集合住宅為範圍,採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驗證方案的完整與可行性。

本研究的基本觀點:用佈局的角度來銜接屬於「事」的計畫與設計。用系統的角度來銜接屬於「物」的住宅與構法。以整合切入系統與佈局共同關切的開發創造與適應變化

貳、理論

一、 建築構法

相對於客觀存在的物體或行為,系統是人為主觀認知的建構。一般的「系統」定義:為了共同目的而在環境中由元素依照關係運作的組織。古典的系統觀念強調有序、穩定和均衡的關係,基本意象是靜態的組織。現代的系統觀念注意無序、不穩和多樣的關係,基本意象是動態的關係。

現代系統理論將注意力從簡單的、被動的、和可逆的系統特性轉為複雜的、進化的、和非線性的特性,將研究對象從個體事物轉為整體事物,研究方法是組合/開發而非分解/還原,研究內容著重演化的脈絡而非存在的規律,研究目標不必是必然性的解答而是概率性的趨勢。提供更豐富的想像與啟發。

建築構法(Building System)是為了特定功能而安排的設施、設備、與軟體之集合。或將整個建築生產過程與最終的成品連成連續流程的組織體系。系統的觀念引導我們從兩個方向去處理建築問題:

 將建築分解為最細小的簡單元素,以便於掌握特定項目之行為機制:建築被分解成許多不同專業逐次處理個別的建築次系統。

 從元素間關係的整理,建構一個更有秩序的整體架構與更有效率的操作模式:要求依著「確認目標,掌握資源,提出對策」的步驟進行,以選擇合乎邏輯的材料與工法,運用最恰當的技術,讓整體獲得最大之價值。

過去對建築系統的研究多為分割式的,基本上是為了既有形態的再生產而採取調整/改良的觀點。但是面對快速變動的環境,設計者需兼顧生產與生活層面,希望同時獲得生產效率與生活效益。設計者需要採取組合式的開發/創造觀點來處理建築構法。

二、 系統整合

系統整合是一個設計步驟中的綜合過程。屬於設計過程意指除安排已有的東西外,還可能會改良或增加一些新東西。它的屬性是綜合的,而非分析分解的。系統整合也是一個表達事物協調程度的結果。系統整合的理念藉由『系統組成、子系統間結構關係、系統功能評估』的整合過程來實現。

建築是一個整合的過程,建築也是一個整合的產品。建築構法的整合是創造一個功能完整、運作和諧的建築物,使整體具有最佳的生產力、可靠性、耐用性、與附加價值等需求特質。建築構法的整合作業包括:「人」的行業間作業的溝通與掌控,「事」在最終歸納定案階段的協調,「物」的性能表現的相容。

建築作業系統整合工作目標有建築設計層次,偏重材料形式與比例尺度等視覺表現與感受協調性的議題,如尺度的吻合、形式的一致、材質的配合、接合與操作的簡化。也有建築計劃層次,著重建築實體完整的功能與適當的性能,屬於知覺意識或認識自主性的議題,如職種場地時間的配合、性能的搭配、使用年限的配合、成本效益的提高。

1. 整合什麼,整合的範圍與對象為何?

整合是就所定義的整體而言,不強將所有物件均納入系統,系統才會方便使用;但在系統內讓眾多的小元素有存在的餘地,系統才有持續適用的活力。系統之劃分方式即界定系統整合的對象,產生資源競爭或發生績效衝突的系統是優先整合的對象

2. 如何整合,整合考量的內容為何?

系統整合考量的內容不外競爭的資源與衝突的績效,資源包括空間(佔據空間的優先順序、共用空間的可能性或必要性、不動或可變構件的界定),時間(納入整體的時程、平行作業、同時使用),資金(資金配比、投入順序、投入頻率)。績效包括安全性(建築系統本身的物性),舒適性(使用者在生理、心理、和視覺上的感受),經濟性(社會價值上短期的、長期的、整體的效益)。一個完整的評估項目表有助於此作業之掌握。

3. 整合的思路

逆分解法:受制於分解前的原系統,不能增減元素或調整關係,以致不敢變化而失去系統成長的動力。因此該法僅適用於穩定環境的靜態系統,如果系統間的界線劃分恰當的話,對特定目的之少數的個案倒不失為便捷的手法。

模型調整法:水平移植相似或相當的既有系統作為參考構架,將相當元素按設定目的加以替換而建構新系統。優點是保留了原系統既有的複雜生動關係,缺點是替換的元素可能形成關係變化,無法確保原系統相同的績效。

開放選擇法:相對於前法的水平移植,這是組織結構的垂直套用。基於組織結構的不變性,無論元素如何變化,在約定的層級結構下仍會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

基本單元法:也是基於組織結構的不變性,但相對於前者這是一個硬性的系統,認為組織結構就在基本單元之中,整體型態是由基本單元繁殖衍生而成。所造成的結果通常是非常有秩序的繁複,而且可以綿延不斷持續演化。

4. 整合的程度
為求系統的整體績效,高度的整合不一定要求高度運用每個資源。基礎整合:完整的功能備忘錄與構件點檢表。低度整合:對各構件能有空間、時間、與資金的配置規則。高度整合:次系統沒有未發揮績效的過度性能,系統沒有無關於使用目的的不必要績效。

5. 構法整合方法的比較

適時的在各步驟應用各種整合方法。運用開放選擇的思路(如SAR)分割空間領域,利用圖解分析(如BSIH)訂定介面規則,借用模型運算(如SDM)確認組件績效。系統整合的作業能簡化為兩個步驟:(1)建立系統架構,(2)指定組件任務。以作業完成的最終建築物為對象,重新作系統的劃分,形成一個空間領域由一個專業負責的事權統一;然後再尋求領域間界面的共同規則。

三、 構法整合實例比較

選擇的實例包括Crystal Palace、Nissen Hut、Dymaxion House等構法整合先驅。CLASP、SCSD、Operation Breakthrough、KEP、CHS等推動構法整合的制度。及近年的發展例:The Intelligent Working Place 、MATURA、Two Step Housing Supply、NEXT-21、DYNAX。

早期發展的案例比較注重既有形式束縛的跳脫,為追求效率可以強加新形式於使用習慣之上。近期的案例則強調既有涵構運作的融入,因而品質/效率,與技術傳統╱社會背景之關聯性成為構法整合的重要議題。嘗試建立制度的各個案例體認到分層負責、分散控制的必要,整合的內容則從形體、尺度、性能、價格、到供應通路都可能要有多樣的選擇。為了不要整合到失去選擇彈性,設計者(或計畫者)顯然須要克制他的控制慾。改善環境並不在於「掃除」掉甚麼,而是能否逐步的「轉變」些甚麼。構法整合制度案例的教訓是:「建立規則」,而不是「指定規格」。

案例發展的經驗顯示:要得到一個運作和諧的開放式系統,計畫者要積極設定的只有空間領域關係,其他規則大可採用消極的低限標準以容許不同層級的控制者有更大的選擇彈性。

四、 模型提案

構法整合的操作模型

參、實驗

一、 案例篩選與實驗設計

「單一、固定」的一體構法是台灣集合住宅構法問題的的根源,背後有其生活態度的特定「作風」:如眼光向外,重視外表;重量輕質,對時間缺乏耐性;視住宅為可交易的財產重於住居的舒適;領域佔據重於活動操作,缺乏照顧公共領域的習慣;不斷遷徙的逃離心態,對地方的認同度低。為驗證整合模型對個別案件的實用性,針對本地構法問題特點,篩選兩個集合住宅代表案例來設計實驗。

實驗定位在建築計劃階段的作業。實驗主要目標:「多樣、彈性」的組合構法,使公寓內部空間重獲隔間彈性和使公寓外殼鬆綁。

二、 實驗一:可變動的隔間

在現況住宅環境及生產條件中,加入一項新的構造內容(可變動的內牆),藉以檢驗系統整合操作程序在局部範圍的實用性。本實驗將室內隔間系統劃分為可轉用的「部品」與可消耗的「組件」兩大類。前者包括 1.隔牆部品、2.開口部品、3.櫥櫃部品。後者則為收邊組件。本實驗的結果產生一種大部份為規格尺度的部品與少量的收邊組件,基本上應能符合規劃目標之要求,如:1.從房屋建造過程中分出,納入住宅使用過程。2.讓各種空間在位置與尺度有最大彈性。3.變動隔間時,舊料可重複利用。4.簡化施工程序、作業難度、與工人職種。

三、 實驗二:可變動的外牆

在整體建築計劃已經合理化處理的實際案例中,加入新構造內容(可變動的外牆),藉以檢驗對住戶室內外空間調整提供彈性的可能性。本實驗目標:1.使陽台、花台、外牆三者能依住戶之需要彈性轉換。2.配合實驗一所作之可動隔間系統。3.打破外牆固定的位置,再打破外牆固定的形式,使集合住宅的立面能表達住戶各異的功能需求。經過整合過程產生的立面是由多種材質組合,提供多種功能的外牆系統。對應外牆從外到內的多層任務,該系統以花台欄杆、外皮面板、支持框架、絕緣填充、內皮面板、門頭與窗台線板多層組合的構法選用最適合的材質。對應各個變動位置多樣的尺度與施工狀況,該系統以消耗性收邊材料處理成規格化的部品區帶,達到大部分系統組件轉用的需求。

肆、結論

本論文主要成果是將定位在構成術(Tech-tonics)的建築構法納入建築計劃,擴展建築計畫的研究領域;讓開創性的佈局活動充實以解析為主的建築研究,重建以建築為主體的研究方向。釐清整體的建築系統整合概念,並從理論推展、案例啟發、到實驗修正,提出一個經過驗證之構法整合操作模型,建立構法整合的操作程序與構法計劃的作業內容。對後續的實務研發工作可發揮導引作用。

研究中發現:系統環境與次系統介面可以在整合過程中依元素屬性與操作能力而後設,任一自選範圍的系統均能進行整合,因而提出「局部實驗屋」之開發方式。實驗過程所採用的「部品╱收邊」二元觀念,可以簡化整合作業的技術難度,會是開發部品化構法的重要手法。經由集合住宅之應用模擬,對本地集合住宅所面對的空間彈性、構件組合、及部品化構法等問題,可在構法計畫中提供有效的啟發,使住宅更為適居與耐用。


一: 序論

第1章、住宅構法現況
第2章、建築計劃與構法計劃
第3章、研究課題與方法

二: 理論

第4章、建築構法
第5章、系統整合
第6章、構法整合實例比較
第7章、構法整合模型提案

三: 實驗

第8章、案例篩選與實驗設計
第9章、實驗一 : 可變動的隔間系統
第10章、實驗二 : 可變動的外牆系統

四: 結論

第11章、檢討與展望

參考文獻


建築生產相關用語

 

建築工程生產自動化用語彙編

ARCHI-SYS-TECH:【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築工程生產自動化用語彙編(1998)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建築物預鑄率


「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 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自民國113年7月1日生效

 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aspx?n=745&s=315770



113-03-04內政部於113年2月22日訂定發布 「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 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

近年由於少子化以及年輕人從事營建業意願不足,建築工程營建人力短缺,不僅衝擊都市更新及危險老舊建築物之重建進程,更嚴重影響營建業發展。依據改制前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110年提出之「中華民國109年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推估之營造業勞工空缺總人數有11萬8,102人,其中又以模板工、泥水工、鋼筋工等3類工種缺工最多,反映一般傳統場鑄工法之困境;且根據國內外文獻顯示,相較於傳統之場鑄工法,建築工程採用預鑄工法,可減少20~50%人力及工期,有效協助解決人工短缺問題,並提高營建工程績效;另一方面,亦得藉由預鑄工法之建築模矩化及自動化導入應用,奠定營建智慧化基礎,帶動營建業升級。

內政部為鼓勵建築工程採用預鑄工法,推動建立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制度,其配套措施「建築物預鑄率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及「建築物預鑄率申請評定作業要點」業於民國113年2月22日以台內建研字第1137636066號令訂定發布,以利日後將新建建築物採用預鑄工法納入獎勵。要點內容詳如附件,其生效日期另定之。


研究報告








2024年3月11日 星期一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 |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內政部94.12.21台內營字第0940087319號令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並自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月一日生效

內政部100.1.19台內營字第0990810250號令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部分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年七月一日生效

內政部111.6.14台內營字第1110810765號令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部分規定,自中華民國一百十一年十月一日生效

內政部111.7.8內授營建管字第1110812068號函勘誤「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第2章2.4節、 表C2-1及第3章3.2節規定

內政部113.3.1台內國字第1130801422號令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部分規定,並自即日生效

本規範依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第四十一條之一規定訂定之


2022-11-15新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正式上路 | 國家實驗研究院

地震一直是臺灣最主要的天災之一,為建設臺灣為韌性國家,國科會大力推動防減災科技研究,並積極督促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提升耐震設計評估與補強技術,進而提升國家整體耐震能力,打造耐震永續的家園。

為確保工程品質,我國所有工程均需依據政府所頒布的規範進行設計施工,因此檢討與修訂建築物耐震規範,是全面提升結構耐震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國研院國震中心從2005年起,開始主責協助內政部檢討修訂建築物耐震規範,歷經2006年及2011年兩次修訂,在間隔11年後,新版的「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已於今年10月正式上路,此版規範融入了最新科技研究成果,將有效提升我國建築物耐震能力。

新版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主要修訂的重點有四:提升鄰近斷層區域耐震安全、改善軟腳蝦建物耐震能力、精進土壤液化圖資與抗液化設計、確保隔減震元件設計品質與效能。


記者會簡報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建築新技術發表會系列活動


近三年相關訊息整理中 


社團法人台灣建築美學文化經濟協會 | Facebook

因疫情而延宕的新技術發表會系列活動終於在1015初登場了!


原定於110年5月14日假劉培森建築事務所講堂舉辦的「建築新技術發表會」活動,因應疫情趨緩,本會定於110年10月15日(五)仍於同場地辦理。




2021建築新技術發表會系列第一場

日期:因台灣疫情逐漸緊張,將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再行宣布舉辦時間

第一堂
 主題:KOTOBUKI會場座席規劃設計
 
第二堂
 主題:聲學材料性能與聲場可視化模擬
 
第三堂
 主題:先進智能通風系統EC變頻風牆
 
第四堂
 主題:熱浸鍍鋅防蝕科技




建築新技術發表會